close
《英製 -  James Hamilton grovely 》 
《500片 - 直徑48cm             完成於100年6月18日  
  首次JG團第二發!(話說第二次JG團也歡喜到家了,現在竟還在Po第一團的文> <)
  很期待第一次的圓形拼,因為色彩很鮮明、拼片不小且只有500片,所以並不難拼,而這家蠻多叢林、動物的圖。
  拼片品質感覺普普,紙片不致於翻起,但密合度讓我覺得不夠,也或許是圖案連接處不夠融洽,給我的錯覺?在拼某幾朵花時,會讓我懷疑是不是中間少拼片的感覺。
 
  主角(Giant panda)-大熊貓母子,臺北市動物園以「大貓熊」稱呼。
  常以「熊貓」稱之(中國大陸、港澳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),而臺灣以「貓熊」稱之。
 
圓形拼的刀膜是一圈一圈往外擴的~
 
拼圖盒背面介紹大熊貓,一開始就指出牠最吸
引人的是黑白的毛色及溫和的外貌、神情
The Giant Panda with its striking black and 
white colouring and gentle appearance,has
captured the hearts and imaginations of 
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.
↑根本就是無辜的最佳代言人呀!(激動)
 
這是小態(lesser panda)紅熊貓(red panda)/熊貓
紅色的毛真好看、很討喜~也是頻臨絕種的保育類動物。
 
這是浣熊,夜行性動物,因生活在都市近郊的浣熊常會潛入人類住處偷竊食物,加上眼睛周遭的黑色條紋特徵,被稱為「食物小偷」。XD

  熊貓?貓熊?(據資料看來,此爭辯已有百年歷史了 WoW)
  讀網路上資料(維基百科、網友一網友二……)及自己所認知的,簡單說明~
  主要是中文解釋上的不同,因我們是詞尾為名的語言習慣,舉個例子:
  花市→指花的「市場」;市花→指代表市的「花朵」。
  故應解釋成:熊貓→長得像熊的「貓」(有這種貓嗎?);貓熊→長得像貓的「熊」。
  Panda是bear,不是cat,這就是台灣近年努力正名「貓熊」的主要論點。
  
  為什麼除台灣外(其實我身旁的人仍習慣稱「熊貓」),大多華人地方仍稱「熊貓」?
  其實不就是「順口」嘛!(我是這麼想的~)
  「熊」是縮口音,「貓」是開口音;「熊貓」念起來比「貓熊」順口。
  雖然有人提出是當年受英文書寫「左至右」的影響而將中文「右至左」的習慣搞錯了,但不至於在電視報導時也一樣口誤吧!錯誤應該不是由此開始,比較可能是從小熊貓的英譯開始出錯的。
  我的想法接近網友二的結論:Giant  Panda=大熊貓=貓熊(因為牠的身型像熊)
               lesser  Panda=小熊貓=熊貓(因為牠的身型像貓)
~附上彼此親戚的關係表~
  看完這表,我又困惑了,為什麼大熊貓會被歸為「食肉目」?牠不吃肉的吧?
  中國科學家解釋了:「為何大熊貓具備肉食動物的生理特徵不以肉為主食」,從新發現中得知大熊貓的基因是關鍵,一個名叫「T1R1」的基因失活了,造成熊貓無法感覺肉類的鮮味
  生物學課就此打住。(再次印證,玩拼圖長知識呀!v( ̄︶ ̄)y)
  
灰喜鵲(azure winged magpie)/山喜鵲
 
我喜歡這種淡藍,勝於臺灣藍鵲的深藍~不過臺灣藍鵲確實是比較顯眼的。
 
  台南市鯤喜灣文化園區有牠們蹤影,剛開始查到這隻羽毛帶藍的鳥名叫「鵲」,加上維基又提到灰喜鵲的巢常成為四聲杜鵑巢寄生的目標,而圖案中牠生氣的衝向鳥巢,讓我靈光一閃,不會就是「鳩佔鵲巢」的真實現場吧!(興致勃勃的查鳥巢的鳥去~)
 
灰鶺鴒(Grey Wagtail)
台灣別名「牛屎鳥仔~有破滅的Fu XD
常與黃鶺鴒搞混,高人指導說可從腳分辨~
灰鶺鴒和黃鶺鴒都有不少黃羽色,飛行、
搖擺尾羽動作都一樣,以前老是分不清楚,
後來有人指導看腳就行了,
灰鶺鴒的腳肉
(偏黃),黃鶺鴒的腳黑色,至為什麼黃鶺
鴒的腳不是偏黃?我想黃色的顏料都用到
羽毛上去了吧……(開玩笑)
 
  發現鳥巢裡的不是鳩,讓我有點失望~不過想想畫家是英國人,他應該不熟悉中國的成語,想是從自然生態裡觀察出來的,雖然不符合我的期待,但我想也有可能跟成語是相去不遠的吧!
 
  當找出真實的相片,會讓我產生感動的Fu(原來……牠原本是長這樣子的呀~),本來還想查一查花朵的,可是……以上這些已經花了半天,有六、七小時了(掩面)我是慢郎中……累,先行徹退……
 
細部圖






下半圓先完成
Done!
arrow
arrow

    阿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